放手不等於放棄

在瑞士居住五年半,我花了大部份時間適應生活並考取執業資格。一直以來我都根本沒有想過,亦不敢想人在異鄉可以有選擇。生活丟甚麼課題給我,我便乖乖接招。當初之所以選擇研究路,其實是因為教授們一直向我招手。缺乏自信如我心想,有人要當然就要把握機會。於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將自己推入一個惡性循環。又剛好今年瑞士疫情嚴重,有九成時間我都在家工作。慢慢地,我發現自己情緒出現問題。

我想,若然研究工作並不是我的興趣,那苦讀四年只為名字後面多加PhD這幾個字母,值得嗎?四年青春,人都快四十,怎麼辦?難道黃金三十真的要這樣白白浪費嗎?在香港,我曾經每天都期待著上班,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情,為甚麼來到瑞士以後便再也找不到這種感覺呢?人生苦短,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一秒都嫌多。於是,我作了一個一點也不艱難的決定,那就是辭職加退修。我跟指導教授請辭的時候,我說It’s now or never,這一份約續下去,便要撐完四年,所以我一定要做決定。教授對此非常自責,她認為自己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授,所以我才會burn-out。其實是瑞士把我burn-out了吧。詳細也不便多作解釋,免得無病呻吟。

有朋友知悉後說我就這樣放棄很可惜。如果因為可惜這兩個字而持續做一樣自己不喜歡的事,那不叫堅持,那叫執著。懂得放開不適合自己的事情,大概是身為中女最應該學懂的生存技能。

接下來,慢慢計劃,多作點不一樣的嘗試。當然心理學家的專業亦會繼續於不同的領域實踐,跳出舒適圈,不為任何人屈就自己想要過的人生。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