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妮莎與智者們記事(二)- 護老院中卧虎藏龍

在註老人院實習的短短六個月,我認識到各式各樣的奇材,接下來讓我簡短的描述一下吧。

有一天,我如常地與一位院友做面談,這一位院友患有認知障礙不太能夠以語言表達自己,卻能一整天沉浸於繪畫當中。當時我們的會面亦有一位藝術治療師參與,為了營造輕鬆的氣氛,我們選擇於大廳的長桌進行。還記得當天天氣好得不得了,陽光灑進大廳,院友都各自找到自己的角落午睡。面談到一半,Y老太太路過偷瞄了一下這位院友的畫作,連連大讚她有藝術天份。

先形容一下Y老太太好了,她是一位穿衣有品味的女士,身穿正裝長裙配優雅的皮鞋,一頭銀髮梳理得非常整齊並蓄著髮髻。Y老太太看似跟其他院友有一點格格不入,因為住進護老院的院友大多是因認知障礙症或健康問題需要長期照顧,而她看上去蠻「精靈」的。正當我心中抱著疑惑的時候,身旁的藝術治療師輕聲說到Y老太太是輕度認知障礙症患者,病情還沒有到嚴重的地步,今天好狀態非常好。我見原本面談的院友正在專注繪畫,於是便跟Y老太太搭話。她滿臉驕傲的說到自己是一位秘書,曾代表國家/公司(這一部份我已經不太記得了)參加國際打字比賽並贏得冠軍。實在太利害了!

另一位F老太太也是神人一般的存在。她是一位在院中出名態度差的院友,長期卧床並患有人格障礙。她房間的𥦬戶總是長期關上,不透風亦不透光。每一個星期我都要追隨「師傅」來到這一位院友的房間做面談,而每一次我們都暗地希望F老太太主動取消會面。她是凡帝岡貴族,貴族的程度是常與當年的教宗一起飯的那種。礙於人格障礙的關係,儘管她知道我只懂法語,她亦會漠視我,並與「師傅」說著意大利語。有一次,她甚至跟「師傅」問道「這個人(我)是什麼?」。其實她是想問我是哪裡人,但卻以「什麼」來形容,又故意把我排除於對話中。她亦很喜歡問及我們的私人生活,「師傅」時常提醒她,希望她尊重我們的界線,亦請她要尊重我,講法語,並直接與我對話。對她的態度,我並沒有感到不高興,相反,我同情她的遭遇。身為貴族天之驕女,本應可以好好的活得像Twilight中的主角那樣吧(誤),卻因年輕時選擇了愛情,背棄了家族,隻身來到瑞士,後來卻又遇人不淑,做了單親媽媽,與子女關係很差。那個很有份量的姓氏到頭來一文不值。

探訪院友的時候,我很喜歡欣賞他們掛到牆上的照片。我很想了解他們年輕時的事蹟,並幻想著院友們年輕時的樣子,就像電影橋段中,院友們都忽然變成年輕的自己,在走廊中跟其他人聊天玩耍,仿忽又回了到過去。六個月的實習,我得到最大得感悟是,人生成就如何並不重要,健康才是能一直陪你到最後的財富。無論是有錢人或窮人,失去了健康,住進護老院,吃的是一樣的飯菜,睡的是一樣的床,𥦬外看到的也是一樣的風景。

雲妮莎與智者們記事 – 西班牙歌女C小姐

2015年6月,我帶著一堆未知來到瑞士比爾市。心想,先給自己放個長假期,專心學習法語及適應當地生活,其他的事情「船到橋頭自然直」吧。從小我便是這般不羈,遇到任何事情都會以「唔做又點會知結果」的心態放手一博。半年過後,開始對瑞士宅女生活感到無意義的我,開始想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後來在網上得知紅十字會有探訪獨居長者服務,便心想能練習法語,又能認識新朋友,總比在家虛度光陰來得有用。

就這樣,我認識了我在瑞士的第一位朋友 – 年近80歲的C 小姐。

還記得第一天戰戰兢兢憑著紅十字會提供的地址出發去探訪C小姐,我腦海中幻想著各式各樣的情景。萬一C小姐是位白人至上主義者,不喜歡亞洲人怎麼辦?萬一我的法語太糟糕,溝通不來怎麼辦?想著想著,終於來到正門。C小姐居住的地方是Appartement protégé(不是護老院,但有護理人員定期來訪做檢查及清潔),位於山上的護老院旁,環境清幽。正門的地方亦正是C小姐的花園大門所在位置,我一踏入花園,遠處迎來小狗的吠叫聲。咻一聲,腳旁出現一隻興奮不已的芝娃娃。C小姐緩慢的出來迎接我這一位新朋友。她身形瘦弱,個子亦不高,一頭超短髮(因為剛完成化療),又圓又大的眼睛化著大濃妝,手裡還拿著剛點燃不久的香煙。初次見面,我伸出手來做自我介紹,並以專稱Vous稱呼她,她卻笑說「我是西班牙人,朋友間不在乎這些繁文縟節。」尴尬氣氛頓時得以紓緩,她熱情的親吻了我的臉頰,還以平語Tu相稱。

閒談間,C小姐得悉我以前表演者的工作,便興奮的拿出她的相簿及唱片,數說著她當年踏著滾軸溜冰鞋邊彈結他邊唱歌的絕活。她更即興拿出久未彈奏的結他表演一番。我可以感受到她對表演的熱誠,可是因為是獨居長者,身患重病,兒女又不在身旁,有才藝又表演給誰看呢?我的出現對她來說可是為她提供了一個忠實聽眾。

C小姐的爽直,對生活的隨性,我至今仍難以忘記。因為她,我對長者服務產生興趣,因為她,我看到長期病患者的日常。雖然她患有末期喉癌,但她卻堅持唱歌給我聽。我問她「你既然愛唱歌,又有喉癌,怎麼還在抽煙呢?這對你的身體不好吧!」她笑道「明天我都不知道自己還會否活著,那倒不如活在當下,好好享受一支煙的時間罷了。」

這句說話一直在我的腦海揮之不去。直到後來在修讀心理學碩士期間,我到護老院實習,看到院中每一餐都有餐酒,可樂等「不健康」飲料奉上。我忍不住問腦細「這些高糖飲料對院友健康不是太好吧,為什麼會提供給院友呢?」腦細說道「今日唔知聽日事,住院的人大都身患重病需要長期照顧,換位思考,你會接受你人生中最後的歲月日日清茶淡飯嗎?只要不過量,不影響病情,一般來說我們都會盡量滿足院友的要求。」

聽罷,好像明白多一點。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把自己的「尺」放到別人的身上。認為這樣是最好,那樣是最合適。其實,只有當事人自己先可以決定什麼為之合適。近年時有提及的同理心,也正是如此。換位思考,你能做到嗎?附加真實錄音C小姐的美妙歌喉,紀念世上曾存在過一位西班牙能唱能跳的烈女。

#瑞士#雲妮莎瑞士日常#雲妮莎與智者記事#瑞士生活